飞机停留深圳,隔天乘高铁,跨越海峡,也跨越着不同的文化,抵达香港,这座被誉为“东方之珠”的城市。
香港是一座国际化的都市,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,在这个城市中,交融着不同的文化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。这个城市的美,除了灯火辉煌的摩天大楼之外,还在于城市中处处保留的一条条老街和不经意间给人的古朴气息。“高价收购,买卖交换”“恭和堂”“九记牛腩”……沿街很多带有古典气息的老字号,置身其中,好像回到了以前的老街坊,邻里嬉闹,吆喝声声,可以为了几块钱和摊主讨价还价,也可以三三两两结伴找到一家老字号,静坐下来,度过闲暇时光,相比现代而机械的灯火而言,老街更多了一种人情味。小时候家乡还没有雨后春笋般的商场,常常和几个同龄的小朋友拿着攒了许久的零花钱,不远万里去找一家好吃的老字号,那时看到新鲜的饭菜,仿佛就拥有了全世界,时至今日,我依然记得那种单纯与欢喜,时间总能留下很多遗憾,现代化弥盖了古朴,柏油马路取代了小巷,在香港的老街中,却能感受到我最喜欢的那种与小时候类似的体验。现代的繁华与古典的质朴共存,是香港一种特殊的现象,听香港公开大学的老师说,香港老街的保护也经历了一次次曲折,最终在民间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完成,而在内地的一些城市,老街正在渐渐消亡,我想,是否可以借鉴香港经验,让古朴美在现代化的嘈杂中留下一点空间。
香港之行中,我们访问了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公开大学两所高校,参观并听取报告了学校情况、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以及关于未来合作可能性的商讨。对于城大,因为一群人,一些事,而有特殊的感情,而在参观中,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城大的展览馆,相比于内地侧重于展示功能的展览馆来说,城大馆更倾向于给人体验感,海洋世界的生活、每个生物的信息……运用数媒技术,在参观的同时,更增加了一种代入感,这种体验式展览在香港并不少见,从这些窗口中,我看到香港这个城市带有的创新、开放精神,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的有条不紊,各类信息被归纳得井井有条。香港对于遗产保护一个重要的观念是“活化”,大馆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。大馆的前身是主要由中区警署、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监狱三座维多利亚式建筑构成的建筑群,而现在则是一个公共艺术空间,包容形形色色的现当代艺术,许多公共艺术家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,而除此之外,它还具有展览、休闲娱乐、餐饮等功能,是典型的“活化”杰作,这种富有创造力的保护是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去学习的。
在香港停留三天,动身前往澳门,在香港连续吃几了天甜度极高的饭菜之后,终于在这里吃到一家上海菜,是如此好吃,这也是澳门的一大特点:中西结合。在教堂附近,你可能会见到土地庙,而在中式建筑附近,也会有人做礼拜,欧式餐厅林立的繁华城区,也会混着“东北菜馆”等传统饭店,大三巴旁边的空地,就伫立着一座哪吒庙,这种文化的交融,是澳门的典型特色。提起澳门,人们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赌场,很多酒店的大厅或者地下室,就是赌场,因此有着容纳几十万人的空间,特别是在晚上,应该是东南最漂亮的城市,威尼斯人之类的建筑令人惊叹,在酒店建筑内部,还有座欧洲小镇。
说到文化遗产保护,澳门的核心观念亦是“活化”,这种活化较香港来说,又有所不同。比起香港,澳门的“活化”保育多了一些古典,少了一丝现代和商业气息,澳门的历史城区中的文化遗产,不单单是某个建筑物,而是覆盖整个城区,而这座年代久远的老城区,现在还在保持着原有功能,岗顶剧院——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,满载表演排练的日程安排,而里面的一座座建筑,到现在都有着对应的角色,他们所保护的,不仅仅是建筑本身,更是建筑的灵魂和本色。
这次港澳之旅受益良多,不光是从对港澳的观察上,也是从同行的同学老师身上,愿以后共勉。